人没敢打扰,片刻后抬脚进了门。
公仪府修缮的和从前相差无几,亭台楼阁假山流水,丝毫看不见遭劫的样子。
侍书着手安排人休息,徐瑛跟公仪忱进了小院子,听他口中喃喃,“难为他花了这些力气修缮。”
徐瑛猜了个大概,说的应当是启明帝了。
旧宅在城南,占了大半个街的院墙,早年被毁坏的差不多了,后启明帝接回公仪忱后使了不少银钱修缮,现在院子里的人还是启明帝安排的,叫公仪忱有个念想。
公仪府三个字还是启明帝亲自写了遣人送来的。
徐瑛那日见过启明帝后离开太和殿,走时还听启明帝念叨,“希望这孩子不要怨我。”
这么一想,昌都的事大抵和启明帝也脱不开关系。
公仪忱推了门,里头摆设简单,唯有一张书案的拐角被火烧的发黑,想来是启明帝没找到替代的,
公仪忱来回在屋里踱步,似乎沉浸在记忆里,徐瑛不好打搅,守在门外等着,不知何时起了小雨,沿着屋檐往下滴,溅在徐瑛撑着的刀鞘上成珠的往下滑落。
还没等徐瑛深思,就有人来通报,说门外来了不少人等着见公仪忱,徐瑛皱眉,前脚才落,后脚就有人跟来,这事儿有些难办。
偌大的公仪旧宅,常年冷清,这一会住进去不少人,昌都内外传遍了,说是当年的小公子回来了,不少敬仰公仪家的还有昌都如今的望族都想见见这位小公子。
徐瑛到时,府门外堆了不少人,端的都是十足的敬态,大有要等到天黑的做派。
那些人远远见徐瑛过来,体态不凡,手中握着刀,以为是公仪家那位小公子转了性子,近了再瞧竟是个姑娘家,到门口不少奴仆都让了路,想着是个能做主的,为首的男人约莫四五十的年纪,双眉入鬓,浑身透着一股儒雅之气,见徐瑛到跟前就抬袖行礼,“劳烦姑娘通报一声,我等请见公仪先生。”
公仪忱又病又陷在回忆里,她自己都不敢轻易打扰,但见这些人态度端正还是客客气气的回绝,“诸位见谅,先生进城前生了场病,此刻正在院内静养,等先生好些,我再替诸位转达。”
几人转头协商,仍旧是为首的男人回话,“既如此我等不叨扰,过些时日再来请见,只是有些话劳烦姑娘带给先生。”
徐瑛颔首,“老先生请讲。”
“先生是否一直在邺京替天子做事,难不成已然忘了当年昌都之变?”为首的男人干练果断,声色铿锵,说完这句又是一礼,领着众人退了。
昌都之变,徐瑛暗暗咀嚼着几个字眼。
徐瑛跟着送下台阶,身后武月替她撑了伞,徐瑛摆手拒了,任雨落在额上,神色满是疑惑,问武月道,“我们才落脚不足半个时辰,就有人上门,依着那人的话显然是不知道先生在京,”
武月往前挪了挪伞,领悟的很透彻,“姑娘的意思,就有人有意散播这些。”
“或许是呢。”徐瑛转了步子往回走,“若换作是我,真因着昌都之变不平,知道先生在邺京,定然要写一万封信给公仪先生。”
武月小步跟上,“宫里四部有个公仪殿首,要知道也不难。”
这么想也无可厚非,可徐瑛就是多个心眼,“昌都天高皇帝远,听他的意思,昌都之变多少与陛下有关,不想探听朝中之事也不无可能。”
春日雨去的也早,晚膳时天幕就上了晚霞。
侍书回说先生在屋里不愿意出来,徐瑛干脆叫人端着晚膳去了公仪忱的院子。
晚膳配了粥,公仪忱正出来,徐瑛就给盛了碗,语气轻快,“先生怎么能不吃饭呢,我品鉴过了,厨子做的瘦肉粥很好。”
公仪忱面色恢复如常,比起烧那日皱眉喝药要好上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