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梅花落>其它小说>兰亭别序歌词> 第 5 章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 5 章 (2 / 3)

雪。
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
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

她起首“大江东去”四字乍一出喉,清响如擎石。明沛净朗虽不出女音之域,然昂若鸣鹤、浑如宽虹,似出云之岫,叠嶂西驰,又恰比九天飞瀑,惊湍直下、跳珠倒溅。弦上左指按中加颤、颤中带滑,右手大指托劈、食指勾挑,无名指上下扫弦,隐有金石之声,又若江潮翻滚、跌宕起伏。歌声琴韵交融,恰便似澄然秋潭、皎然寒月,势状山涛、幽然谷应。待唱到“浪淘尽、千古风流人物”,左指用竖,右指透发清劲,大颤、大滑间以游摇,如排浪九叠、凌云健举,磅礴浩荡,十音有八为大指,一连推挽下滑,硬朗厚重之中拔见恢宏苍迈之势。忽在颤弦短摇之尾,挥指一记长轮,左手离琴悬凝,轮成空弦,此刻她正唱道“千古风流人物”,声为情变,继扬而抑,先顿后挫,中气沛发于胸,自齿隙悠悠振出颤音,恰好契合轮指空弦处余波渺渺,两韵参融印证,天衣无缝。只闻一音袅袅,盘环林间,入耳动心,良久不绝。

众人听到此际,早已物我两忘、如醉如痴。东坡暗叹:她这一番指法,夹、提、轮、摇、托、劈、勾、剔全为筝艺。唐筝十三弦,一弦一音,古琴虽只七弦,却一弦多音,十三琴徵中蕴涵极丰,是以琴筝相融,道理上原也说的通。不过筝曲激昂,犹如唱本中的“武曲”,气势壮烈之调,弹筝须用寸余骨爪,以代肉指。而玉英信手拂弦,举重若轻,雄浑慷慨之气犹胜筝声。无论是珠圆玉润的长摇、错落有致的剔打,或是推涛叠浪的扫弦、壮阔苍凉的重颤,莫不和曲调曲情浑然一体,描摹情态,刻划入微。何况她的指法兼容南北两派,北方筝派以鲁、豫中州古调为先,凭爽朗、泼辣、韵味深远见长,她颤、滑、扫、摇等指法便是鉴证。而长轮、揉弦以及按中加颤、颤滑交替的功夫,又似江南客家筝曲,亦属南派筝。另有些音调古朴浑然,似乎还略带塞外筝、秦筝古曲的风韵。汉魏阮瑀之《筝赋》有云“故能清者感夭,浊者合地,五声并用,动静简易,大兴小附、重发轻随。折而复扶、循覆逆开,浮现抑扬、升降绮靡,殊声妙巧。不疾不徐,迟速合度,君子之衔也;慷慨磊落,卓砾盘纡,壮士之节也。”所谓“大兴小附、重发轻随”,本就是俯仰自得、刚柔随意之境。昔年五柳先生有一张无弦琴,或有人问:“无弦之琴,有何用处?”自答: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音”。太白亦有诗曰:“大音自成曲,但奏无弦琴。”若照此印证,便如庄子所言,声律中“天籁”、“地籁”、“人籁”三类,只有“天籁”才是最高境界,其本在于自然天成,绝非人工雕琢之技。上古舜弹五弦之琴而天下化,《乐记》又云:“情动于中,故形于声。琴者,情也、心也;琴者吟也,所以吟其心也”。据此而知,琴道亦为天道、琴曲即是心曲。道之所衷、情之所至,便是大音希声。玉英既然有此悟性,如天马行空、信手拈来,苏某又何必推究南北派系、琴筝之别?况乎“外听之易、弦以手定;内听之难、声与心纷”,诗词曲律一脉相承、道理相通,既然声情音律境本天成、刚柔如意,吾辈芸芸文墨,又何必拘守陈规,强求豪放、婉约之分?

想到此际,忽而豁然贯通,心中一片空明,谪居黄州、远贬昌化种种荣辱成废,登时化为鸡虫小事,再也无所萦怀。转念又想:千古风流人物既为大浪淘尽,世人得失之微岂不可悲?另而言之,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,那么一己之宠辱穷达复何足悲叹?人生如梦,殊途而同归,汲汲于一时功名,岂非过于迂腐了?那么庄子论道,一心忘掉死生是非,物我俱化,遨游于尘埃之外,曲意回避天地之实,又何来逍遥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