器是另一方面。
最后,乔时为引出他的建议——力保江南之安稳,使百姓可以向南不断开拓,开启新城,以南边之富饶养北境之太平。
再者便是开海行商,将大梁的矛盾转移海外。
大梁是有这份底子、本事的。
殿试策问讲究的是观点,而非一步到位的建言献策,最后这一部分引出即可,不必详写。
收笔文成。
一卷二十八折,行文占了二十五折,便是说乔时为一口气写了五千余字。
此时日光斜入大殿,乔时为从“忘我之境”抽神出来,才注意到时辰流逝,当下已是日晡时分。
读卷一遍,觉得结尾略有些生硬,少了几句赞美官家的客套话,乔时为取来草稿纸,花了好些时间,才写出“故百世之后,后人敬仰高风,咏歌叹德,谓之开明盛世也”这么两句。
方才“我与我对辩”,一口气写下五千多字,属实太费神了,他此时脑袋有些昏昏沉沉的。
所以需要草稿纸拟客套话,免得最简单的几句话,反倒出差池。
……
乔时为答卷这一幕,全然落入了官家眼里。
官家竟一整日监试,只中途出去吃了几口点心。
一开始,官家甚是担心乔时为起笔太晚,赶不及完成文章。毕竟在草稿纸上写成文章,再修修补补,仔仔细细誊抄入试卷,少说也要预留一个半时辰。
甚至更久。
直到官家注意到,这小子居然直接在卷子上写文章,未打底稿!
官家险些忍不住走下去,想看看乔时为是自信于其学问功底,还是破罐破摔。
若是前者——心中有文章,直接落笔成文三千字,且不惧出差池,这等本事属实了得。
为保持形象,官家强忍住好奇,静坐台上。
再后来,官家看到乔时为取来稿纸,用心琢磨了一番,才书写了几句话,他暗想:“此几句乃点睛之笔无疑了,令他不得不打底稿推敲推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