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善辩的少年良才,岂非天意乎?”
乔四说他五弟才华甚于兄长,家中文辩,无人能与之匹敌。
官家后来读了乔五的解试文章,小小年纪便敢执笔质疑《九经正义》,果真思辨敏捷。
继续道:“国子监献良策,科考得以公允,良策一环扣一环,处事严丝合缝,岂非天降忠谏谋士乎?”
“而如今。”官家转向裴明彦,喜道,“裴爱卿再寻得一兵家,三才齐全矣!”
一辩,一谋,一兵,想到三人相互配合,官家便有一种喜获“汉初三杰”之感。
趁着皇帝欢喜至极之时,裴明彦趁机再推一把:“更为难得的是,此子出身小官之家……”
官家陡然谨慎,压压手叫停,试探问道:“裴爱卿,此子仍是少年郎?”
“正是。”
官家扶额,又问:“裴爱卿,此子该不会姓乔罢?”
“正……正是。”裴明彦适时奉上杏榜,榜首赫然写着“乙酉科省试一等第一名乔时为”的字样。
官家一时不知该喜还是该气,细思之下,又觉得属意料之外、情理之中。正所谓,兵者诡道,诡者善辩,兵与辩合二为一,并不出奇。
心间的欢喜莫名少了一块。
待裴明彦退下之后,官家呷了口温茶,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,便令苏总管去传召礼部侍郎赵子泽。
两刻钟后,赵侍郎觐见。
“赵爱卿,上回你向朕举荐的那名太学生,不会姓乔罢?”官家开门见山问道。
赵侍郎能一步步走入清流的核心圈,凭的是几句言语猜得全貌的本事,他立马半正经半言笑地恳请官家恕罪,道:“微臣早知道此事瞒不了皇上,国子监献策者正是乔四郎的弟弟乔时为。”
又趁热打铁道:“此子善辩,不如殿试后令他入礼部主客司,主管接待外使之事,也好让他多沉淀几年。”十五岁入官还是太小了。
眼看三个变俩,两个合一,官家此时哪有心思管这个,只一心想着,好端端的三杰怎就变一杰了?
“方才裴尚书来过,有意令其入兵部……赵爱卿不若且与他商量商量?”官家促狭道。
一个兵部,一个礼部。
一个世族,一个清流。
官家忽然觉得,三者合一,好似并非全是坏处。
半个时辰后,兵部传出“争执声”。
赵子泽笑言道:“兵部这块宝地不缺良才,裴尚书仗义些,就莫同咱礼部清水衙门抢人了。”
裴明彦嘴巴不客气,说只要人不瞎,自当往高处走,又说晓得自个是清水衙门就好好守清水。
赵子泽言说乔时为是国子监学生,是他看重培养的苗子,兵部横刀夺爱有失道义。
裴明彦冷哼几声,毫无畏惧道:“朝中比裴某早入官者,不知几许,难不成我要把兵部尚书一职让给他不成?若真要比,倒是裴某比赵大人早向官家开的口。”
不明所以者,路过听闻,皆是疑惑——离殿试不是还早吗?怎就开始抢人了?何至于此?
……
……
宫里的此等小事,并不妨碍贡院外的热闹。
不同于解试直接张贴榜单,杏榜的公布更为郑重一些。
填榜时,贡院会同步制作榜帖,俗称“金花帖子”——使用上等黄花笺,填上名次姓名,再由权知贡举官画押押字。
民间亦直接称“喜报”。
放榜前,由贡院小吏组成的报喜官,将提前一个时辰出贡院,前往各路会馆呈送金花帖子。
能得金花帖子者,自然也就榜上有名。
几队报喜官各揣着一沓帖子出发,敲锣打鼓,名次自低往高,依次呈送。